B站遇见初夏16套写真视频5.7G合集浏览

把硬盘插进电脑那一刻,我像是拆开一封来自六月本身的信。5.7G的文件夹静静躺在屏幕里,命名简单——“遇见初夏16套”。没有多余前缀,却像把钥匙,直接拧开了蝉鸣、冰镇汽水和晒得发烫的柏油马路。点开第一套,扑面而来的是她站在旧仓库天窗下的侧影,光线像被过滤的柠檬汽水,落在锁骨上,亮得晃眼。那一刻我明白,这不止是一次“看图”,更像被邀请进她的季节。

遇见初夏的写真习惯把“温度”写进命名:套一的《33℃》、套五的《风凉》、套十三的《骤雨》。我跟着数字一路往下,像在追一部只有光影对白的连续剧。她很少直视镜头,更多时候是把眼神放空在镜头外半米,留一点余白给观众。于是照片里出现了两层故事:一层是她,一层是我忍不住脑补的“她正在看谁”。这种“留空”让16套图连续刷下来也不累,反而像递进的情绪,越往后,光线越柔,衣服越松,毛孔里渗出的汗珠都被拍成了碎钻。

视频部分比照片更“敢”。套三《汽水摇滚》用120p慢动作捕捉她拧开玻璃瓶的瞬间,CO₂喷薄而出,白沫溅到镜头,像素点里都是跳跳糖般的噪点。套十《傍晚六点二十》干脆把GoPro塞进吊床,任由布纹把画面分割成不规则的菱形,她仰躺在里面,耳机线缠过腰,像一条欲拒还迎的藤蔓。最绝的是套十五《月亮泵》,夜里十一点半,她换了一件带银丝的吊带,闪光灯手动补光,每一下都把皮肤刷成冷瓷,背景的海面黑到发蓝,像给月光打了一口深井。视频没有BGM,只有浪和快门声,啪嗒、啪嗒,听得我后颈分泌出同一种咸味的夜风。

如果只用三个词概括这16套的视觉坐标,我会选:低饱和、颗粒、风。后期没有狠磨皮,保留的毛孔与绒毛让“真实感”成为第一道滤镜;胶片模拟预设把黄绿通道压得很低,肤色便透出一点“被太阳舔过”的蜜;而风——物理意义上的风——被摄影师当成隐形道具,裙摆、碎发、芦苇帘,甚至只是她指尖夹着的电影票根,都在气流里找到各自的节拍。于是画面动起来,哪怕只是JPG,也能感到上下一帧的轻微位移。

很多人好奇“遇见初夏”本人长什么样。坦白说,16套看下来,她的五官反而成了最不容易被记住的部分:不是不美,而是她把“记忆点”让给了氛围。眉骨下方那颗小痣,在套七《林荫》里被树影盖了一半;锁骨上淡到几乎消失的晒斑,在套十一《盐系》里被海风吹得发红。特征像被拆开的拼图,需要一整套图才能拼回完整。于是观众被迫“长线阅读”,不像刷到一张精修自拍就能点收藏然后划走,她把人留在文件夹里,像把夏天留在琥珀里。

1

作为常年拍创作者的摄影师,我尤其想聊聊光。遇见初夏的团队显然极度克制——外拍几乎全靠自然光,顶多加一块1.2×1.8的米菠萝。套二《铁皮屋顶》下午两点,太阳正当顶,他们却让模特躺在生锈的波浪板下,利用板面缝隙把硬光切成等距阴影,像给皮肤盖了一层条形码。套九《晚风邮局》傍晚六点半,色温掉到4800K,他们反而提高机内色温到6200K,让画面整体泛冷,唯独肤色被夕阳反成一颗暖橙的“灯芯”,一眼抓人。没有大型灯具,却用“时间”本身当滤镜,这份耐心比任何ARRI都贵。

查看原文: B站up主 遇见初夏 写真+视频合集【16套 5.7G】

文件包里附了一个TXT,只有一句话:Please keep the grain. 像是她对观众的唯一请求。确实,当高清成为标配,颗粒反而成了签名。套六《风扇背面》里,ISO飙到3200,彩噪像细雪落在她睫毛上,眨眼时几乎能听见碎屑落地的声音。那一刻我突然理解:所谓“写真”,写的不是“真”的无瑕,而是“真”的瑕疵。那些噪点、晒斑、汗渍、飞散的鬓角,才是肉身与季节短兵相接后留下的证据。

刷完16套,我关掉显示器,才发现窗外真的入了夏。空调外机轰隆隆作响,像把刚才视频里缺位的BGM一次性补齐。我回味文件夹里最后一幕:她背对镜头,把白色衬衫脱到一半,肩胛骨在夕阳里像两片即将融化的冰。镜头没有跟上去,而是停住,任由她走出画框,留下半截衣服悬空,像夏天没说完的一句“下次见”。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,这5.7G不是“作品”,而是一封未读完的信,收信人写着——所有愿意把播放器进度条拖到最后一秒的人。

如果你也想拆信,记得准备一块冰西瓜,和足够让心口慢半拍的空闲。遇见初夏不会给你答案,她只给你温度。等风扇把颗粒吹进瞳孔,你会听见自己的心跳,啪嗒、啪嗒,像快门,像浪,像汽水瓶里最后一颗气泡破掉的声音。那就是夏天来了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ipse-co.com/b%e7%ab%99%e9%81%87%e8%a7%81%e5%88%9d%e5%a4%8f16%e5%a5%97%e5%86%99%e7%9c%9f%e8%a7%86%e9%a2%915-7g%e5%90%88%e9%9b%86%e6%b5%8f%e8%a7%88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0
显示验证码
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